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!御龙小说网手机版

小说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>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357节(1 / 2)
  • 手机阅读本书

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357节(1 / 2)

  顾三审连忙回道:“已经在追查了。”

  朱允炆点头道:“既然他们在宫外动手,就说明手一时半会还伸不到宫里来。对宫里人的审查,若没有问题,就放过不深究。”

  顾三审擦了擦冷汗,答应之后,说道:“皇上,汤不平所说的人……”

  朱允炆皱眉道:“丛佩儿的身世调查清楚了?”

  顾三审点了点头,道:“安全局调查过此让女,身世清白,其父亲虽是打铁为生,混迹江湖,但其曾也是官中匠人。而丛佩儿的祖母家为汤氏之人,虽与汤不平并非本家,但追轮族谱,三代以上还是血亲。只不过因为元末战乱,汤家不得不流散各方,这才有了如此巧合。”

  朱允炆也有些感叹,道:“既如此,那就让她入京一趟吧,正好宁妃身边也需要有个照料之人。”

  顾三审有些着急,道:“这可是为皇上物色的人选,毕竟苏杭不比京师,人手充裕……”

  “一车夫,一随从,四暗卫,足够了,此事就这样定了。”

  朱允炆不容拒绝。

  顾三审只好低头,看样子只能先抽调部分主力前往苏杭一带,只几个人,怎么能护皇上周全?万一消息走漏,白莲教徒出没,那事情就麻烦了。

  “臣等见过皇上。”

  杨士奇、李-志刚到了近前,连忙作揖。

  朱允炆含笑道:“朕听闻国子监即将夏考,特过来看看,可有什么难处?”

  杨士奇微微摇头,回道:“有条不紊,并无难处。”

  朱允炆很是满意,看向李-志刚,道:“前不久,司业上了一封折子,言说起府、州、县学训导人员过少,强推杂学,给各地带来了不小压力。朕想要抽调一批优异监生,下放府、州、县作教谕,北直隶、河南等地也需兴建一批学堂,各地儒生虽多,然杂学之师过少,总是不善。”

  杨士奇知晓李-志刚的这封奏折,他所言的是也是事实,比如很多县学,就有三个人,一名教谕,两名训导。

  三个人少吗?

  还真不少了,因为他们的学生,即所谓的生员或秀才,通常只有十几个、二三十个,多的地方,也通常不会过百。

  虽然现在府州县还没扩招学生,但已经在引入杂学,也需要专科老师来教导不是,数学总不能让体育老师来教吧……

第四百二十三章 惊魂的朱允熥

  抽调国子监优异监生去地方支教,这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  只是杨士奇有些肉疼,毕竟这些优异之人,可都是国子监众多先生耗费心力培养出来的杰出学生,只需要三年时间,他们所掌握的学识与技能,定会远超任何朝代的官员。

  这些人不仅精通儒家学问,还精通数学、杂学,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。

  现在还不是用他们的时候,需要呵护,给他们更多时间。

  “皇上,臣认为有所不妥,若将这些人抽调地方,地方自会受益,只是眼下正是他们求进之时,调离国子监,多少有些揠苗之意。”

  杨士奇严肃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。

  朱允炆点了点头,抬头看向远处的学堂,忧虑道:“朕何尝不知揠苗助长的典故,但山西移民正在进行之中,朝廷已然答应他们,要设置大量学堂,允许其子孙免费修习学问。可问题是,儒士众多,杂学之师寥寥,供给国子监、府已是极限,州县更无一人,若如此,岂不是朝廷食言?”

  杨士奇也没有更好的办法,虽说杂学在民间,抽调一批人上来也是可行的,但擅长杂学,未必擅长教学,这是两回事。

  找一个会种地的教导农业学,可他也不识字,满嘴什么草,半天说不到点子上也不行啊。

  让顾三审这个家伙来执教兵学院,他估计能把军队的那一套直接挪用过来,甚至谁犯了错,会抽鞭子打人,至于讲解要点,那是什么,跟着做动作不就好了?

  敢质疑,罚你围着国子监跑十圈。

  所以,这才需要编纂教材。

  国子监的教材种类很多,能兼修四门杂学的监生,已经算是优异的了。也只有这样的监生下放到县学,才能以一抵三,抵十……

  如果让不精通的监生带着教材下去,他们自己都不懂,怎么教孩子,怎么教县学生员?

  师父糊涂,还学生还能聪明吗?

  朱允炆看着杨士奇,肃然道:“世上没有两全法,为大局与长远,总需要有一代人或两代人去牺牲,这是他们的使命,也是他们的光荣。”

  杨士奇有些不甘,李-志刚也面露痛苦。

  朱允炆用手弹了弹皱了的衣裳,道:“启迪民众,扫盲天下,文教四方,方称建文!朕以建文为年号,就是想一扫洪武戾气,以文教为重!眼下国子监肩负文教使命,若不敢挑起这副担子,而是推脱三五年,那大明百姓答不答应?”

  杨士奇心头一震,连忙道:“国子监愿肩负文教,抽调优异监生前往地方执教。”

  眼下的痛苦与牺牲,换来的是大局与未来。

  人若过于在意眼前的得失,损耗与失去的,便是未来。

  就是这一个简单的道理。

  只是,简单的令人痛苦。

  朱允炆笑了笑,说道:“国子监监生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,让他们至地方执教,一律为训导,全权负责教学,教谕有权上奏、无权干涉。另外,国子监后续编写的新教材一律邮送,让他们自学,若有不懂之处,允许他们借驿站传书信,待邮局铺至全国,转走邮局的渠道。一句话,朝廷不会放弃他们。”

  杨士奇与李-志刚这才松了一口气,这些优异监生都有着不错的悟性,只要给他们教材,一定可以继续钻研学问,他日有所成就,也是可以预期的事。

  杨士奇就是自学成才的典范。

  敲定了此事之后,朱允炆走向一间学堂,让其他人在外面候着,自己走了进去,监考的博士见状不由起身,却为朱允炆挥手制止。

  坐在最后一排,看着答卷的众人,朱允炆有些恍惚,这若是再加上灯泡,窗帘,弄个投影仪什么的,和后世还真没什么区别了。

小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
查看目录